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

寫給想報考科法所的朋友。

一、台清交科法所基本介紹

這篇文章寫很久了,本來放在另一個地方,趁這個機會改寫一下然後po在這裡,希望可以對所謂非法研所的授與學位型學士後法學教育(另一種是學分班型的,如進修推廣部)作些說明。

以一般普通大學的科法所(非科技大學體系)來說,目前較出名的就台政清交,東吳,台北大跟成大這幾家,各校的取向不太一樣,成大我不太了解,所以就剩下其他幾間大致講一下。

台政北東吳四間可以算是一類,只收大學沒拿過法律學位的(按:台大最近有想要轉型成只收有律師牌的非法律系考生,我猜大概是為了完全抹除科法所是國考所的現象,但把傳統法研所當成國考所來唸的也是很多人,只是本科跟非本科的心態差異而已。),進去之後法律系的基礎課程大部分都會上一遍,再加上修一些研究所的專題報告課,這就是為什麼畢業學分這麼多的原因,最後再寫一篇論文,授予法學碩士。

清交是另一類,分成兩組,一組是大學唸法律的,一組是大學非法律的,課程設計差不多,只是基礎學分方面份量比較輕,教學上更著重法律跟科技方面的應用整合,畢竟他們沒有法學院,老師少,相較於台政等校,在科技領域整合的部分強化,務實很多,注重學以致用,這點看各校開出來的選修課跟修課大綱就可以知道了。

我之前是修了些政大公行跟法律系的課,像是刑法概要或是旁聽民總,然後到處去聽相關的研討會(但最後證明沒什麼用XD),在考試上準備各校都不一樣,我當初是報台清交三家,台大考憲法+案例分析+英文,清交是中英文文獻評析,不過台大101年以後好像只要考案例分析+英文,準備起來會更廣一點。

最後就是國考啦,跟會計系考會計師一樣,法律系大部分是考律師跟司法官,這一點是唸法律比較累的地方,我們所上也有不少會計系或其他專門職業領域畢業的,想考律師跟其他領域雙證照,當然也有不考試拿到碩士就畢業的...其實都看個人想法,不過這就說得比較遠了XD

基本上科法所有點像法律系+法研所的整合版,希望有第二專長的人來念法律,因為跨領域,所以花的時間通常會比別人多一些(因人而異,也有人2年畢業,但絕對是少數,平均大概3年起跳,可以看另一篇的說明),這是要去適應跟克服的地方。

二、準備台清交科法所入學考試

考科法所不用補習,考哪間都一樣,科法所不是傳統法研所,自己念就可以。只要針對學校去準備,方向抓對,其實各校的重點都在第二關的口試跟書審。我那年加權換算出來台大口試占總成績66%,清交也差不多。

清交的英文文獻評析大部分是法學議題相關的文章或新聞,還有閱讀測驗,有些會指定英文作答,有些只是英文命題但可以選擇用中文作答。

然後我記得清大要背法學單字,我那幾年考古題固定會考20分單字翻譯,不知道現在改了沒有。交大題目很多,往往10頁起跳,不過都是幌子,先看問題再看文章,還有一些作答技巧要注意。然後除非英文很棒,不然能用中文的都用中文,才能夠完整表達意思。我能寫中文的全寫中文,清交都有進口試,不過被清大刷掉了,跟台積館無緣。現在看來,也不能說是好是壞,只能說對自己的選擇,要勇於承擔。

台大的案例分析,歷年都以智財,基因,複製人相關的法律問題為主,近年內線交易之類的也有出過。然後不考憲法,我猜明年也會出跟人權有關的東西。都是開放式的問題,不要求法律系的解題方式。但還是要對議題基本的了解,最重要的是自己對事情的看法。

台大的話,要唸哪些書,要看你本身對法律議題的理解程度大概到哪裡,考古題能不能看得懂,之後再去開書單來看,會更有幫助。(編按:101.102的考題讓我覺得越來越像是校內期末考題簡化版)

清交的話我那年是買林莉芝的法學英文攻略,裡面有美國法院判決解析跟單字,其實效果好像還好,而且沒碰過法律的話還蠻生硬的。

清交與其說考法律,不如說考英文能力,他們非常重視英文閱讀跟寫作能力。

其實準備科法所的考是不像一般研究所有固定的模式,要用適合自己的方法。然後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念法律,想走上法律這條路,我覺得是比較重要的。然而,這點很難在沒念過法律的情況下回答,所謂的念過不是說修課看看書就算,是整個人泡在法學院的氛圍裡,念的書,接觸的人,環境,系辦助教的態度,制度是否彈性符合需求等,這些都經歷過,才算念過法律。而因為投資的時間跟成本畢竟不低,這點要盡量想清楚。這個問題各校口試也是必問。

三、台大科法所個人總評

這段落之後就是我另外補充的部分,因為於此就讀,所以盡量就經歷過的作呈現。

念法律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考上律師司法官,本所也不例外,加上高達96的畢業學分(已於今年修改成92,但還是不少),以及論文要求,都延長了研究生滯留在校園的時間。

我也在法學院打滾了四年,大大小小事情也看了不少,以及我之前政大商院的背景,每分每秒都加深了我想趕緊從學校畢業,投入職場的想法。然而,我並不想在這裡待了這麼久卻沒有拿到執照,所以選擇繼續在學院裡頭待。在論文跟準備國考通常無法並行的情況下,修業年限也不斷往上攀升,且本所很多同學並非像我一樣一路純學生念上來,更多的是本來已有工作經驗,甚至在外頭闖出一片天的各領域人才,在法學院這地方待久了,除非努力讓腦袋保持清醒,多認識朋友,接觸不同的事物,不然真的會越來越閉塞,最後萌生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的想法,拂袖而去。所以有朋友查到本所畢業率極低,休學率極高,我想有一部分就是因為這個緣故。(平衡報導:從101年度起畢業生急速成長,101-2這學期將有十多位學生畢業。)

新任所長於近期上任,推行了不少措施鼓勵在學生畢業,比如定期論文分享討論,或是降低科法所論文要求等,成效如何尚未可期,但至少所方有看清修業年限這點,並希望解決。我個人是認為這一切在入學口試的時候就決定了,你選了一批想考上再走的人,結果就是修業年限過長。或是說,在台灣法律圈考不上就幾乎沒辦法在法律界工作的生態環境下,要在短時間內使同學畢業,形式上的作法只是治標,更重要的應該是讓法學院真正跟各學院(管理,理,工,醫,農,社科,傳播等)在課程設計上作整合,開出能夠解決社會問題且幫助學生思考,激發學生創意的課程,這樣才是讓學生論文更容易有好點子的方式(才可以更快寫完畢業,或是讓學生認為把時間精神從國考轉移過來是值得的),而不是砍畢業論文字數(目前已砍到五萬),或是要求碩五以上學生定期論文進度報告等形式作法而已。

本所準備起來不會過於困難,且傳統法學課程上師資的確十分優秀,對法律有興趣的人值得一試。

不過之前必須確實想好打算對於國考投入多少心力,千萬不要小看國考,縱使現在律師率取率來到了10%左右(有可能會調降回之前的6%~8%),但坐在書桌前的時間保證超過你的想像,這部分如人飲水,每個人腦袋,唸書能力,習慣均不同,我就不多嘴。另外,由於科際整合課程上著墨不深,部分老師對科際整合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(也有部分老師是對科法所十分友善且持續給予關注),故必須要有清晰的研究動機或問題意識(如在工作上遇到了什麼問題,或是長久以來對與某個議題的興趣使然),才能在未來的研究路途上走得順遂。

然而,如果只是想考上國考,對拿學位跟修大量的法律課程沒有興趣,加上有存點閒錢,在應考資格不變的前提下,可以考慮報各校的學分班,當然名校師資通常來說會比較好,不過要依個案而定。

一個人對於選擇,除非重新活過一次,終究是只有一次體驗的機會,對於一次的科法所經驗,總是有所不足,所以請對我描述不清,錯誤的部分提出批評,相關的任何意見也都歡迎。

最後,讓我引用前任所長王泰升教授在2008招生說明會上說過的一段話為這篇文章作結,我認為其對於當今台灣科法所的現況,有著深刻的認識:
如果今天這場招生說明會結束後,讓各位想考台大科法所,我覺得是今天說明會的成功;如果結束之後,讓你不想考台大科法所,我認為也是這場說明會的成功。

11 条评论:

  1.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。

    回复删除
  2. 最新(103.2)所務會議決議:將修業年限由6年降為4年,仍保有休學2年之權利,並取消專班上課,僅保留教室空間供科法所學生使用。

    回复删除
  3. 有點想認識同是政大畢業的學長。
    學弟今年剛考上科法所,也正為是否要在台大法學院投入另一個四年青春的選擇懷疑。

    回复删除
  4. 能考上能力大致都沒問題,就看你對念法律這件事是否確實理解,還有原本的科系與念完法律+考上律師的投報率相較,自己是否可以接受,好壞難說,但後者一定會延長踏上職場的時間,看你是否認為值得。

    回复删除
  5. 你好 謝謝你的分享
    想知道科法所的學生中
    有工作經驗再來考的人多嗎?
    那些人真的都完全放棄工作來念嗎?
    因為很想拿學位
    但很猶豫值不值得投入那麼多時間
    謝謝回覆

    回复删除
  6. 關於在職情形,每一屆比例不同,不過通常都有1/3以上,完全放棄工作來念的很少(部分有辦理留職停薪),大部分是拿到牌後轉職律師或畢業後回到原來職場。當然有能力一邊上課一邊工作,也是個人的選擇。
    如果是拿學位而不是考律師,建議您可以以畢業為目標,充分修課跟專心寫論文,修業期間大概會縮短為3~4年。

    回复删除
  7. 想請問一下台大科法所是不是第一年不能休學呢?

    回复删除
  8. 您好,在107招生簡章中其他規定內第三點,有寫到承諾書的內容,需當年度入學並全程專職。但並未提到入學後不能休學,建議您向所方確認一下,謝謝。

    回复删除
  9. 您好,您內文說到普遍三年起跳,想請教您知不知道清交科法所普遍幾年能畢業嗎,謝謝

    回复删除
  10. 您好,以我自己清交科法朋友作為例子的話,大學均為非法律系,也是三年-四年左右,如果大學是法律系,因清交有一組是招收法律系畢的學生,或許在學分抵免狀況下可以再加速一些。但我相信,清交的平均畢業年數依然會比台大科法短一些,這點從學分數跟課程設計可以看得出來。

    回复删除